第A4版:一版
标题导航
公司首页 | 测井文化 | 数字报纸
上一篇 下一篇
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
那些长在窑洞里的故事
——读《梁家河》有感
  
  合上《梁家河》这本书,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习总书记说: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,看完这本书,我才真正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“初心”和他成长的心路历程1969年,不满16岁的少年习近平,登上了开往延安的“知青专列”。一本《毛主席语录》、一条白毛巾、几件行李,是习近平的所有家当。当他和15名知青来到梁家河时,对于延安革命圣地的美好想象被现实击得粉碎,城市与乡村、平原与山区、繁华与贫困、开放与封闭,这些在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。然而,在经历了回家探亲的遭遇后,习近平坚定了“扎根农村,扎根一辈子”的信念。
  在经过了“跳蚤关、饮食关、生活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”后,习近平学会了掏地、挑粪、耕种、锄地、收割、担粮。到梁家河两三年后,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,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,每一架山,熟悉村子里的每户人家。渐渐地,习近平住的地方成了梁家河的中心,他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。1973年,习近平被县上抽调到赵家坪公社搞社教。在这期间,习近平带领赵家河群众打好了神车沟的坝,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;说动随娃重新当生产队长,提高了赵家河的粮食产量;办了夜校,教社员识字。梁家河大队推选“一碗水端平”的习近平担任党支部书记后,他又带领村民在梁家河沟口打水坠坝,跑县城找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现场勘察,抢着干打夯、搬石头等苦活重活。在他的带领下,乡亲们拿出了冲天干劲,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。随后,习近平又带领乡亲们建成了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。没有农具,习近平办起了铁业社……
  习近平这种积极主动融入,老老实实在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”的积极心态值得我们点赞,更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们虽身处平凡的岗位,但是我们的工作、生活环境远比梁家河要好得多,只要伏下身子,踏实肯干,我们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!
  (李迎迎)
上一篇 下一篇
查看次数:
放大 缩小

测井党委宣传科 电话:8761603 | 备案号: